发布时间:2013-03-05 作者:枣庄房产网
目前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流程从咨询、初审、复审到发放贷款之间有近十个环节 放款慢卖房人不愿等———
近期,公积金新政不断。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上调了公积金贷款额度。此外,包括广州、沈阳等城市加入到了公积金异地互贷的行列。种种利好政策倾向消费者,松绑刚需。但是也有不少购房者反映,公积金贷款被“歧视”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变,手续繁琐、放款耗时长仍是主要原因。
●公积金贷款“不招人待见”
在一家外企上班的郭先生近来一直为选房的事忙活,一有时间,他就在昌平、通州等地往来看房。郭先生工作不到三年,经济实力有限,作为刚需一族,郭先生打算采用公积金贷款的方式置业。“不过,当我跟售楼人员说明我的意向时,售楼人员的说话语气不像之前那么‘干脆’,有些销售人员还略有托词,说购房者当然可以选择公积金贷款,但是相比之下,商贷额度高、放款快,还可以参与楼盘打折优惠的活动,建议我申请商贷。”郭先生说道。
据了解,有不少买房者遇到过同样的情况,很多卖房人不“看好”选择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销售经理表示,对于一些置业顾问而言,他们的心里往往横着“一杆秤”,他们除了要明确购房者买房意向、置业需求外,他们还会把顾客的“分量”放在“秤”上“称一称”,而顾客的“分量”则是按照其选择支付房款的方式——一次性全额支付、商业贷款、组合贷以及公积金贷款的顺序而依次递减。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销售人员会优先“跟踪”有能力一次支付全款的置业者。相比之下,公积金贷款则是最不受“待见”的一种方式。“毕竟,如果购房者可以一次性结清房款的话,大家都‘省事儿’。”该销售经理表示。
此外,我爱我家置业顾问张先生表示,在二手房市场,也存在公积金贷款受“歧视”的现象。考虑到付款时长,一些房主对采用公积金贷款的购房者不是十分“感冒”。“当然,如果在没有其他买家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接受的。此外,从中介的角度讲,我们需协助置业者办理相关手续,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工作量也会有所增加。”张先生说道。
●手续繁琐、放款慢是主要原因
针对公积金贷款屡被“歧视”的现象,伟嘉安捷的吴昊表示,与商贷相比,公积金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率低、购房者还款压力小,但是公积金贷款也存在手续繁琐、放款慢等方面的弊端,这是导致公积金贷款被“看轻”的主要原因。
《广厦时代》从北京住房公积金网公示的文件中了解到,目前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流程从咨询、初审、复审到最后的发放贷款之间有近十个环节。而针对二手房市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买卖双方所需出示的材料清单则多达十六项。
“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时问题也出在买方身上。比如之前在协助购房人提交申请时,有的置业者因各种原因没有准备好相应的材料,从而延长了与卖方沟通协商的时间,等一切材料都准备好后,从提交到审核到放款,整个流程有时比预期要慢了将近一个月,这样卖家肯定不乐意。”张先生说道。
一代理机构市场研究部分析师认为,因买方准备材料而拖延时间的现象并不普遍,最重要的问题是有关部门效率较低的缘故。“目前公积金贷款从提交申请到放款大致要持续一个半月的时间,时间相对较长。”这位分析师说,“在2011年之前,整个过程还要经历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之前已有所提升。”
●公积金贷款放款应提速
公积金贷款办理耗时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诟病,与此相比,商业贷款办理的时间则相对较短。常清表示,申请商贷整个过程持续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省时省力是众多销售人员推荐商贷的原因之一。此外,公司在开发项目时往往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为了保持频繁的业务往来,开发商会将“蜜枣”留给银行,这样一来,既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又会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相比公积金贷款及组合贷款的方式,购房者如果能一次性付款或选择商贷当然最好,这样办理过程相对简化,同时有利于公司资金快速回笼,开展新的业务。”通州某大盘开发商表示,“另外,新开发的一些在售楼盘并未封顶,公司得等到封顶后才可以办理公积金贷款业务,这对资金回笼的速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公积金贷款可以缩短耗时,加快放款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对公积金贷款也会很欢迎。”
“现在房价居高不下,对于像我这样工作时间不是很长的人来说,如果申请商贷,每月还款压力要比公积金贷款大的多。最近在楼市走了一圈儿之后才发现,申请公积金贷款还真是件挺麻烦的事,可是公积金贷款的含义不就是想让像我这样目前经济实力有限的老百姓们能够‘放心安家’吗,那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快’点儿实现这个愿望?”郭先生说道。
针对公积金申请流程复杂、放款慢的现状,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简化办理流程并提高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买卖双方应尽量积极配合,销售人员在协助办理时应尽早熟悉业务以节省时间。毕竟,办事效率的提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为之,从而使公积金贷款可以像商贷和一次性付款一样“招人疼”。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